• 你的位置:民间股票配资网_新手股票配资操作_股票杠杆线上开户 > 民间股票配资网 >

  • 股票20倍杠杆 台湾为何要建省?防外敌觊觎是主因,抗法名将刘铭传成首任巡抚
    发布日期:2024-08-11 03:27    点击次数:94

    股票20倍杠杆 台湾为何要建省?防外敌觊觎是主因,抗法名将刘铭传成首任巡抚

    西游记中,佛母孔雀是一个美貌的神仙。特别是在86版西游记的续集中,金巧巧演绎的孔雀简直是娇艳欲滴,让人蠢蠢欲动、欲罢不能。

    清初康熙帝收复台湾后,施琅认为台湾“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康熙帝深以为然,遂决定次年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

    自道(光)咸(丰)以来,英、美、日、法等国相继入侵台湾,使清朝君臣日益认识到台湾为“南洋之枢纽”“七省之藩篱”的重要地位。

    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8月13日,英国双桅军舰纳尔不达号(Nerbudda)停泊鸡笼港(今基隆港)。8月16日,纳尔不达号发炮向基隆三沙湾炮台攻击,台湾的清朝守兵被迫还击,击伤该船。之后,英国虽再派巨舰前往攻击基隆港,但均无功而返。

    1842年1月24日(阴历)英舰阿恩号(Brig Ann)至梧栖港(今台中港),并在外洋滞留。台湾镇达洪阿通知淡水与鹿港等地守兵严加戒备,并令其不得与英国进行海战。

    1月30日,阿恩号想从位于台湾中部大安溪的大安港上岸登陆,清军派数艘渔船诱其入河内多礁处。英军因不谙水情,于大安溪中段处搁浅。

    随后,达洪阿派兵前往伏击。最后,英舰被击沉,数十名英国人被杀。另尚有十八名英国军官,一名红人(印地安人),三十名印度人,五名广东九龙人遭俘虏。清军在船上缴获11门大炮等兵器,及该英舰先前于中国长江和沿海获得的少数中国战利品。

    1854年(咸丰四年)3月8日,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率领舰队再次造访日本。途中曾在台湾基隆的外海锚泊停留了一周多。期间派水兵登岛对台湾岛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尤其是煤炭蕴藏情况。

    之后,马修·佩里将调查结果写成报告。强调,台湾岛易于防守,可作为美国在远东地区进行贸易的一个中转站,就如同西班牙在美洲大陆利用古巴作为中转站一样。希望美国政府立刻出兵占领台湾岛,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打破欧洲国家在主要贸易航线上的垄断。

    时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皮尔斯认为,美国距离台湾太远,不值得为占领一个遥远的小岛耗费如此多的资源,加之美国国会也不赞同,最终占领台湾岛的想法胎死腹中。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台湾府、淡水、基隆、打狗(高雄)等地,这为美国图谋侵犯台湾提供了机会。

    1867年3月9日,美国商船“罗佛”号在台湾南部海域触礁沉没,船长亨特夫妇和14名船员乘舢板在台湾琅峤地区登陆,他们没有进行任何联系就侵入高山族科亚人部落居住的地区,结果遭到阻击,亨特夫妇等人被打死。

    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率美国军舰抵台进行威胁,遭到台湾人民抗议而未敢上岸。6月,美国政府命令海军少将培尔率领海军陆战队180人在台南登陆,企图趁机侵占台湾。遭到同仇敌忾的高山族民众痛击,伤亡惨重,指挥作战的美国海军上尉马凯基也被击毙,其余侵略者不得不仓皇逃回到军舰上。台湾人民的英勇斗争粉碎了美国企图以武力侵占台湾的阴谋。

    1871年,琉球国宫古岛岛民上缴年贡的船队在归途中,遭遇台风而漂流至台湾东南部,船上69人中,3人溺死,54人被台湾原住民杀死,逃过一劫的其余12人则在当地汉民营救下前往台南府城,后辗转往福州乘船归国。

    1874年(中国清朝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日本利用清朝官员的糊涂,称琉球是日本属邦,并以此为借口悍然侵扰台湾,引发“牡丹社事件”。这是日本政府自从明治维新以来第一次向国外发动的战争,也是清朝与日本在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外交事件。

    清廷最终选择花钱消灾,赔偿日本50万两银子,日本人承认了台湾全岛属于中国,但同时以此借口清政府承认琉球归属日本,于1879年吞并了琉球。

    由此,清廷更加认识到台湾的重要性。1874年5月份,受命为钦差大臣处理“牡丹社事件”善后事宜的沈葆桢向同治帝奏报,提出“台地向称饶沃,久为异族所垂涎,今虽外患暂平,旁人仍眈眈相视,未雨绸缪之计正在斯时”,“不如先得一主持大局者,事事得以纲举目张”,并请求同治帝批准,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

    不久,沈葆桢再次上奏,称“台湾海外严疆,治乱安危关系东南甚巨……”再次请求朝廷能够考虑移驻福建巡抚之事。在沈葆桢的多番努力下,清廷终于下旨,福建巡抚自1875年(光绪元年)开始,冬春半年驻台湾,夏秋半年驻福州。

    1876年(光绪二年)12月16日,刑部左侍郎袁保恒上奏光绪帝,提出“福建巡抚每岁驻台湾半载,恐闽中全省之政务,道里悬隔,而转就抛荒”,如此一来,还不如“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常川驻守,经理全台,其福建全省事宜,专归总督办理”。

    这是清政府中首次有官员提出专门改设台湾巡抚的想法。只可惜,这道奏折呈上后如泥牛入海,并没有得到关注与回应。

    1883年(光绪九年),中法战争爆发,战火很快烧到了台湾。法国实行踞地为质、向中国勒索赔款的阴谋,而台湾则成为他们侵略的首选目标。

    由于法军在侵台伊始,便封锁了基隆海面,内地运济台北的军械及士兵,只得改从沪尾(今淡水)上岸。刘铭传于1884年7月16日以偷渡的方式来到了台湾。到了台湾之后,发现台湾兵力不足,武备废弛,不堪一战。

    于是,刘铭传立即着手从大陆调兵增援台湾。经过与李鸿章的商议,决定采取雇用外国轮船结合偷渡的方式,向台湾运送兵力。直到9月份,只有两千多清军到达台湾,此外还有70万两白银和一批枪支弹药,这些部队和装备并不足以缓解台湾兵力紧张的局面。

    刘铭传到台湾后,很快就意识到台北府是整个台湾北部的防御核心。靠近台北的基隆煤矿是中国第一座采用现代化采煤技术的煤矿,煤质颇佳,而且靠近海岸,运输方便。法国海军很想占据这里,为舰队提供燃料。

    沪尾与位于台北府东北的基隆相距仅80里,互为犄角,是海上进入台北的主要通道,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有台湾“近防三林、鹿子,远控淡水、鸡笼(基隆)”之说,战略地位与基隆同等重要。因此,督办台湾事务的刘铭传在筹划基隆防务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沪尾防务。

    刘铭传赏识并重用时任沪尾通商委员的候补知府李彤恩办理沪尾营务处,使之四处奔走,多方筹划,加强沪尾防务,修筑工事炮台。还派人堵塞了淡水河的航道,在港口安设水雷,指挥水雷手在岸上的隐蔽地方建立遥控站,用电线控制布设在港口水面的数十具水雷。这些水雷对法舰的威胁很大,使得舰船不能溯河直上,可以有效地防止法舰突袭。后来的法军登陆主要是为拔除水雷遥控室,结果被清军打得大败而回。

    战前,刘铭传整顿孙开华率领的“擢胜营”,加强军纪,操练士兵,补充装备,提高其作战能力。同时,调兵增援、招募士勇。经过这样上下同心协力整顿,沪尾的守军数量增加一倍多,增至六七营。沪尾防务大为改观。同时,管束外籍引水员和外国舰船不被法舰利用。

    同一时间,法国侵华海军司令孤拔也在侦察沪尾防御情况。7月23日,他电告法国海军部:倘若政府同意在北方立即行动,我准备在此之前摧毁淡水港防御工事。

    十一天后,他又致电法国海军部:政府如执意要占据基隆作为质押的话,最好在中国加强布防之前,立即行动,同时攻击负责补给的沪尾淡水港。

    法国政府批准了孤拔的计划,但加以一定的限制:政府同意如有可能便摧毁淡水的防御工事,但不要波及城市,因为这是一个开放口岸,而且有相当多的欧洲商人。

    因此,法国政府和孤拔虽然考虑到要攻击沪尾,但只是把它看成是攻击基隆的附带行动。法方认为:“占领基隆和它的煤矿工场既决定为我们的目标,对于淡水作军事行动显然是必要的了。这两个城市由一条大路连接起来,它们近在咫尺,所以占据了这一个,就绝对必需占领另一个。”

    就是说,法军进攻淡水,目的在于增加夺取基隆这个“抵押品”的把握,攻打淡水是法军为了配合在基隆的战斗而发动的一次牵制性攻击。

    孤拔命利士比率拉加利桑呢亚号、凯旋号、德斯丹号等三舰及所载三百名海军陆战队驶至沪尾,与早在此地执行监视任务的鲁汀号会合。孤拔给利士比的任务是:破坏港口内外的防御工事,特别是清理埋藏在港口的水雷。

    利士比都派出小舰艇潜入港内探测有否有水雷,结果,发现港内果然布有由岸上电控的水雷。要完成孤拔交给的任务,必须先清除这些水雷,才能炸掉堵塞港口的沉船;而要清除水雷,最彻底的办法是占领陆上的水雷点火观察站,这就意味着法军必须登陆作战。

    但利士比认为他没有足够的兵力来进行一次登陆战,于是,他派德斯丹号驶向基隆,向孤拔要求派出一个大队陆战队兵力的增援。

    1884年8月23日,马尾海战爆发,福建水师全军覆没,中法两国也正式宣战。台湾开始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9月30日,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领五艘法国军舰出现在了基隆附近的海面上,后来,法舰逐渐增加,最后达到了十一艘。

    10月1日早晨6时,法国舰队开始向着基隆炮击,随后,一支两千人的陆战队乘坐舢板在基隆港西岸的仙洞山脚下登陆。到了上午9时,法军占领了仙洞山,接着就向纵深发展,对二重桥的清军阵地发起了进攻。

    刘铭传在接到基隆的告急文书之后,立即亲自赶赴基隆前线。通过之前短兵相接的战斗,刘铭传领悟到法军的舰炮火力强大,正面对抗清军根本就不是对手。基隆炮台轻易被摧毁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清军必须在法军的舰炮射程之外作战。

    刘铭传迅速做出了相应的布置。让防守基隆的清军向后撤退,放弃滩头和近海阵地。同时,下令拆掉基隆煤矿的机器,放水淹没矿井,还把煤矿的一万五千吨存煤付之一炬,以免资敌。于是,法军于10月4日占领了被清军放弃的基隆,一时也未敢长驱直入进攻台北。

    德斯丹号驶到已被法军占领的基隆时,碰上孤拔正指挥麾下的三个大队陆战队占领清兵撤离后遗留下的阵地。由于道路的缺口、地势的险恶、尤其是极端的炎热,使得基隆法军的占领和部署新阵地遇到了许多困难,加上还要预防清军的反攻,孤拔深感兵力不足。因此,再要抽出一部分兵力去沪尾作战,确是很困难的。

    结果,孤拔只派杜居土路因号、雷诺堡号和胆号三艘军舰、并载了三百名海军陆战队去增援利士比。

    得到增援后,利士比手下有了七艘军舰和六百名海军陆战队。他将这六百人编成一个分成五个中队的大队,担负登陆作战任务。10月8日,天气变好,海面很平静,利士比决定执行登陆作战计划。

    登陆部队的任务是:乘小艇到河流北岸的一个小湾靠岸登陆,从那里攀登到达新炮台,将炮台里的大炮炸毁,随后向下朝旧炮台进发,将设置在旧炮台后面的水雷点火观察哨占领,使敷设港内的水雷爆炸,然后归舰。全部行程约为六公里,都有舰炮火力掩护。虽然如此,利士比还是告诫登陆部队要避免走进两座炮台之间密林中去。

    上午九时,利士比命令满载登陆部队的小艇出动,接着,所有舰艇都向清军阵地开炮。在这铺天盖地的炮火掩护下,登陆小艇很顺利地在预定地点靠岸,600名陆战队员涉水上岸,在海滨排列好队伍。

    由于法军盲目轻敌,他们以为在法军舰炮密集炮火的轰击下,清军一定会跑得看不见影子。在他们看来,这次行动不过是一种军事游行、散步、一枪也不用放的。于是,他们将利比士的明智指示当作了耳旁风,进入了应当避开的厚密从林中。

    该山谷约有一公里宽,法军的各个中队乃至各个小队被浓密的树丛所隔断,无法保持紧密的联系,只好任由各个中队长独立行动,以可以目视的新炮台为目标向前进。

    在此,孙开华督令“擢胜营”清军等部早已严阵以待。待法军进入林木覆盖的山谷时,清军从新炮台后面的埋伏阵地蜂拥而下,向法军包抄过来。虽然法舰马上以密集的炮火阻截清军,但他们仍不顾一切地向法军冲杀,很快就和冲在前面的法军接仗交火,战斗旋即变得非常激烈。

    作为预备队的法军几乎也在同时到达战场,向冲杀过来的清军射击。在一条长达一千五百公尺的阵线上,两军展开了生死搏斗。

    由于清军冲锋猛烈,法军只得急速射击,法军指挥官发现弹药消耗太快,原想下令停止射击,但号手已受伤倒下,他只得发布口头命令,可亢奋的士兵听而不闻,未能放慢射速。法军发起的几次冲锋,也都被清军击退。

    最后,法军的弹药快要用完了,在得到允许之后,法军陆续向海滩撤退。鲁汀号驶近海滩,开炮狙击尾追而来的清军,掩护法军撤退。法军退到海滩后,发现风浪太大,登陆小艇无法靠岸接应,败军只好涉过齐脖深的海水爬上小艇,撤回舰上。

    沪尾一仗,清军战胜,法军挫败。事后据法方统计,法军死四十九人,伤十七人,清军死八十人,伤二百人。这与刘铭传奏称:孙开华部中后两营,首迎其冲,鏖战最久,战士多伤,阵亡哨官三员,伤亡勇丁百人,其余各营弁勇俱有伤亡的情形相近。

    沪尾之战虽是一场小规模的战斗,却对中法外交谈判的形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法军攻占基隆后,一时谣传沪尾也已失守,法方利用中方消息不够灵通的弱点,在占据基隆后,尽量宣传法国踞地为质的决心。

    10月21日,法国政府以台北一带恐已被法人进踞为由,通过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向清政府提出四条谈判条件,除仍照津约外,还要挟中国同意法国要在淡水、基隆暂管煤矿、海关若干年。否则,中国要赔款给法国。

    等到清政府接阅了刘铭传的奏报,得知沪尾战胜后,对法态度立刻改变。10月29日,当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再来总署催问对法国所提四条的答复时,总理衙门表示明确的拒绝:大约是不能行。

    11月10日,军机处拟通过英国作调停人,向法国提出八条议和条件,其中就包括:酌改津约,中法驻兵北圻,法国取消保护越南名义,立约中应以中国文字为主,中国免索法国赔款等内容。这是一个基本上保护了中国最大利益的方案,是清廷根据中法双方军事实力与战争形势变化所做出的合乎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

    以至英国在转交此议时也称:这是战胜者对战败者的提案。这说明,沪尾之战的胜利改变了清政府在外交谈判中的被动地位,加强了它的抗法信心。

    而对于法国来讲,则不但完全抵消了占领基隆的胜利,使之变成不能扩大战果的徒劳之举;更因为沪尾清军的威胁,使基隆变成套在法国远东舰队脖子上的大石,牵制了它的进一步行动。

    力不从心的法国政府于是将进攻沪尾的行动予以延搁,并嘱孤拔暂以占领基隆附近的矿山为满足。这大大挫伤了侵台法军的士气,利士比就不用说了,即使孤拔也将沪尾视为畏途。于是,在占据基隆三个月后,认为得不偿失的法国政府和孤拔不得不考虑自动从基隆撤退的问题。从而宣告了法军踞地为质,借以讹诈和勒索中国赔款的政策彻底破产。

    中法战争给清廷敲响了警钟,台湾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建省派”再占上风。闽浙总督杨昌浚和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等地方大员多次陈述表示,“惟有如袁保恒所请,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所有台澎一切应办事宜,概归该抚一手经理,庶事有专责,于台防善后大有裨益”。

    中法战争期间到台湾督办军务的刘铭传也决心要辞去“福建巡抚”一职,专注于台湾建设。这样,清廷逐渐认识到了台湾对于中国东南海疆的重要性,在台湾设省势在必行。

    后经数次讨论,1885年10月12日(光绪十一年九月五日),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和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会同议奏的结果是,颁诏决定:“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控制。着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扎;福建巡抚事,即着闽浙总督兼管。所有一切改设事宜,该督详细筹议,奏明办理。”即以抗法有功的福建巡抚刘铭传充任台湾巡抚。

    台湾建省大局已定!

    1886年1月16日(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光绪帝谕曰:“台湾为南洋门户,业经钦奉懿旨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刘铭传所请从缓改设巡抚,着毋庸议。······台湾虽设行省,必须与福建联成一气,如甘肃、新疆之制,庶可内外相维。着杨昌浚、刘铭传详细会商,奏明办理。”

    这是清廷关于台湾建省的第二次重要谕旨,不仅坚持台湾必须立即改省,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建省原则,即“必须与福建联成一气”。后来台湾曾被称为“福建台湾省”,就是以此为据的。

    1888年3月1日(光绪十四年正月十九日),刘铭传接受“福建台湾巡抚关防”。5月11日,闽浙总督兼福建巡抚杨昌浚开始启用新关防。至此,台湾建省工作宣告结束。台湾正式成为中国的第20个行省。

    台湾建省后,增设府县,遂有三府一直隶州十二县三厅。对外主要是为了巩固东南海防,防御外国列强的侵略,加强军事防务。对内则开始近代工业化过程,开矿业、通邮政、重交通、劝垦荒、办教育、促商贸,各种事业都相继发展起来。从此,台湾社会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一度成为中国最现代化的省份。

    1895年股票20倍杠杆,清廷在甲午之战惨败后,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福建台湾省正式废除。

    发布于:天津市



Powered by 民间股票配资网_新手股票配资操作_股票杠杆线上开户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