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桅杆
笔者于10月22日发布《中国近代以来丢失了哪些领土?又收回了哪些领土?》一文,有朋友看后希望再说说中国海疆变迁。今天开始,把中国海疆的情况及争议梳理一下。
一、历史上海疆观念相对淡薄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国目前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领海、内海和专属经济圈,其中领海和内海面积为38万平方公里。领海是从领海基线(海岸最低潮位线)向外延伸12海里;内海是从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的水域(渤海就是中国的内海);专属经济区是从领海线向外延伸200海里。这就是现今中国的海上疆域。
中国海上疆域的情况比领土更加复杂:与我们存在陆地领土争议的国家只有2个,即印度和不丹;而存在海疆争议的国家却有6个,即越南、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文莱及日本。
这里随便说一下:目前的12海里领海宽度,是1958年金门炮战打出来的。在此之前,1930年《海牙协议》规定的领海宽度是3海里。1958年9月4日,中国外交部独立自主地发布了一个《关于领海的声明》,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此举一出,立即使渤海变成了内海。因为渤海海峡的蓬莱到旅顺之间,由一连串的庙岛群岛组成,其最北端的北隍城岛与旅顺最南端的距离,约22.5海里。在那个年代,拱卫京津安全至为重要。
抗美援朝期间的1952年,中国主动提出驻旅顺口苏军推迟撤军,就是担心战争扩大,美国军舰进入渤海,直接威胁京津。如果中国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渤海就成了内海,外国军舰就不能随便进入渤海。
经过金门炮战,美国从“绝不承认”到默认,最终在1982年被《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采纳。在1958年那个国际形势下,敢与美国叫板、与国际公约叫板,需要不一般的勇气。这个过程,有时间准备可以专门写一篇文章聊聊。
严格地说,中国的海疆,只有近代争议,不存在历史变迁一说。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大陆国家,土地广阔,物产丰富,经济上能够自给自足。历史上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把农业视为国家根本。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这个“四民”排序,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接受,农民的地位仅次于做官,高于工商界。
当然,现今的排序,应该是士商工农。这是题外话。
正因为如此,从古代到近代,中国都有重领土、轻海疆的传统。最典型的例子,是隋大业4年(608年),隋炀帝遣武贲郎将陈棱率兵自义安(今潮州)渡海进攻流求(琉球),“进至其都,焚其宫室,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自尔遂绝”。
也就是说,隋王朝组织水陆大军杀向琉球,仗打完了,也打胜了,然后就撤走了军队,还断绝了来往。简直视战争如儿戏。这样的例子,中国古代还不少。
到了明清时期,更是频频实施海禁。明清时期实施海禁,原因比较复杂,涉及经济、军事、政治、国际关系等多重因素。但究其根本,仍是基于重农轻商、甚至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须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
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明清时期,福建、广东很多人冒死闯南洋谋生,按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说法,他们只是“目不识丁、没有田地的农民的后裔”。
明清时期,因为天朝可以自给自足,文化自信,无须对外贸易和交流,愚民、穷民更利于统治,为了防范倭寇骚扰抢掠或西方列强入侵,在海洋方向的总体是“禁海”,只是政策上有时紧有时松。
海禁还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防止人口外流,以维护和发展农业生产。西方国家经常鼓励海盗去开疆拓土,明朝则多次派军队到南洋追杀海盗。可以假设一下:如果中国历史上推行类似欧洲的殖民政策,今天的东南亚地区可能有很多“新加坡”,即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
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贸易和交流。尤其在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后,列强纷纷东来。客观地说,列强初来时,多是为贸易,并不全是侵略。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的禁海政策,错过了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和技术、迎头赶上世界潮流的机会,致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迟缓甚至停滞,在近代化进程中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直至被动挨打。这也是导致清朝最终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历史上的陆地疆域,虽然没有划定,尚有一个大致的走向,有传统习惯线;而在海上,除了一些岛屿,基本上没有疆域概念。对于南海诸岛,说是中国人首先发现的,这确信无疑。因为所有的遗迹都证明,只有中国渔民曾经在南海诸岛上生活过。因为历史上的东南亚地区远远落后于中国,且人烟稀少。但要说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就有点勉强了。因为在1947年以前,中国从来没有正式确认或宣布过。
二、南海海疆确认及十一段线
中国真正重视海疆并采取行动的,源于1933年7月发生的法国侵占南沙九小岛事件。
1933年,法国海军把南海九个小岛当作无主岛占领,并于当年7月25日发布公告,宣称获得这些小岛的“主权”,并绘制了地图,将其列入法属印度领土。越南当时是法属印度殖民地的一部分。法国占领南海九个小岛这个行动,成为后来越南声称对南沙拥有主权的最主要“依据”。此事件也成为中越南沙争端的源头。
国民政府得到信息后,在8月4日照会法国驻华使馆,声明“中国政府在未经确定查明以前,对于法国政府占领之宣言,保留其权利”。但当时,中国对南沙地理的认识存在很大局限,国内出版的地图连南海诸岛的位置标绘也不清晰;加之国家只是形式上统一,军阀割据,国民政府力量有限,又忙于江西“安内”,所以在对法交涉中十分被动和软弱,力度甚至远不如日本——当时,日本也试图侵占南沙诸岛。
但国内民间对此事十分关注,各大报刊杂志对事件跟进报道,对外抗议法、日两国侵占南海岛礁,对内要求当局采取行动,以维护国家的海疆权益。不得不说:近代以来,民间对领土问题向来敏感,也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尤其是今天。
迫于内外压力,国民政府于8月20日声明:由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附设于内政部)负责,整理和公布南海岛礁地名、纬度、并制标准地图。可以说,正是在民间力量的推动下,政府层面开始重视海疆问题。
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用了约1年时间,摸清了南海岛礁基本状况,公布了中英文名并绘制了标准地图。1935年4月,在该委员会出版的《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会刊》第1期上,登载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图》,明确标绘了南海诸岛,尤其是标注了曾姆滩(即曾母暗沙),表明中国疆域最南端为北纬4度线附近的曾母暗沙。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对南海海疆做了清晰的位置标识。
1939年,早就就惦记南海诸岛的日本,在攻占海南岛后,随即出兵进占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把法国人赶出了西沙岛屿及南沙九小岛。当年4月9日,日本以台湾(当时被日本占据)总督府名义,发表第122号文告,宣布占领南海诸岛,将南海诸岛,包括东沙、西沙和南沙等群岛一并划归台湾总督府管辖,隶属于高雄县治。这一时期,南海诸岛全部为日本所占据。当时正是抗战艰难时期,中国根本无力顾及。
日本战败投降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1946年11-12月,国民政府内政部会同海军部和广东省政府,派出永兴舰和中建舰收复西沙群岛,派出太平舰和中业舰收复南沙群岛主权。并以上述军舰的名字,命名西沙和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如西沙群岛的主岛为永兴岛,南沙群岛的主岛为太平岛。在此过程中,还在岛上举行了隆重的接收仪式,并刻立了主权石碑。
为使南海疆域范围具体化,194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内政部方域司重新审定了172个南海诸岛地名,并正式对外公告,将原南沙群岛改名为中沙群岛、团沙群岛改名为南沙群岛,同时绘制了《南海诸岛位置图》,标注了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4个群岛。同时以南海地形为参照物,在南海上划出了11条断续线,最南端标在北纬4度附近。
1948年2月,内政部公开发行《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并附《南海诸岛位置图》。
分析人士指出,近期铜可能仍将维持震荡走势,但随着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供需处于博弈状态,铜价格难以出现大跌。而一些绩优概念股正出现抄底良机。
这一宣示表明:中国政府正式向国际社会宣布,对南海诸岛及其邻近海域,拥有主权以及管辖权。此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次正式划定并宣示了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宣布了中国在南海的海疆范围。这成为当时和今天坚持南海主权的来源和法律依据。
新中国成立后,继承了南海十一段线的主权范围。但在1953年去掉了北部湾(海南岛以西)中越之间的2段线。这样,十一段线变成了通常所说的九段线。
为什么要去掉这2段线?有说法是考虑中越关系及援越抗法需要。具体是什么原因,笔者一直疑惑,没有查到可靠的资料,希望有相关资料的朋友能够提供。
2014年6月,中国出版了新的官方地图,九段线变成了十段线。即在台湾岛以东增加了一条线。增加这条线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要把台湾岛以东的海上疆域标注得更清楚一些?笔者也没有查到相关资料。
笔者认为:国民政府1947年的宣示,是南海疆域主权范围的主要依据和源头,是非常严肃的事,应当尊重历史,不应轻易变动。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十一段线、九段线或十段线到底是什么,是海上疆域线、群岛水域线还是岛屿归属线?从一开始就没有对其性质作出明确解释,也没有注明确切坐标,始终是“有图无解释”。
那为什么现在关于南海的海疆屡现争议呢?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下一篇再详细予以阐述。
编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如何买杠杆股票,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